中國電影進入“黃金時代”了嗎發表時間:2016-09-02 00:00 今年前9個月的電影票房已超過2013年全年票房總數;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全國票房達到驚人的10.7億元,創下國慶檔歷史新高——于是有人感嘆,中國的電影市場正步入“黃金時代”。然而,回望當下電影市場,儼然戲謔搞笑的喜劇片和追求輕松娛樂心態的觀眾正成為供需雙方的主力軍。市場不免追問,究竟差異化市場體系建設、培養高層次觀影群體、提升電影品質這些時代課題該如何與人們的消費需求實現良性對接? 題材不同,冰火兩重天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電影市場有人歡喜有人愁。國慶7天,《心花路放》一枝獨秀,鯨呑6.27億元票房,打破多項華語片紀錄,目前正向10億元進軍;而《黃金時代》則以3540萬元票房慘淡收場,目前仍在4500萬元左右徘徊。 “在國慶檔影片中,《心花路放》是觀眾反響最好的一部,本身是喜劇,很適合假日期間家庭成員一起觀賞。寧浩、黃渤和徐崢的三人搭檔由于此前影片的良好口碑已然形成金字招牌,觀眾樂于買單。”北京一位影院人士告訴記者。 為何《心花怒放》能斬獲如此高的票房?“話題性、快節奏,這是當下高票房電影的一些共同特點,《心花路放》全都占了。”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滿足當下年輕人追求輕松娛樂的心態對影片取得高票房功不可沒。 中國電影家協會最新發布的《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83.2%的觀眾將休閑娛樂視為觀影的最主要目的,認為看電影是一種追求放松和心情愉快的行為;而將看電影視為社交活動、藝術欣賞或追求時尚行為的觀眾則分別僅占7.1%、7.4%和1.1%。 結構矛盾,高票房不等于好口碑 “事實上,偏于輕松娛樂的影片容易獲得高票房,這種口碑與票房的矛盾并非中國特有。在美國,許多高票房的影片口碑也不好,這是電影市場的一個結構性矛盾。”饒曙光認為,中國現在還處在電影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問題相對突出。“社會中有些輿論報道相對缺乏對影片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分析,更多聚焦于簡單的票房數字,助長了電影票房與口碑的矛盾。”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也表示,很多票房高的電影卻并沒有什么好的口碑,有些完全是憑借營銷和推廣的手段讓觀眾走進了影院。“現在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批大片比看大片的娛樂程度要更高,很多人似乎人更喜歡把批評電影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尹鴻指出,“前幾部大家或許還愿意走進影院,但如果長期如此,勢必會造成大量觀眾的流失。” 對此,饒曙光建議,電影市場應該更加強調提高電影的品質和內涵,以高品質贏得高票房。在他看來,未來中國電影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當前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市場結構及市場基礎已經很好,也形成了一個多元化多類型發展的基本格局,跨界的力量也在不斷注入電影界,有意進入電影產業的資本非常充足,這些都支撐著我國電影市場還將迎來一個高速增長期。下一步要實現電影市場更加良性健康發展,除了產業和資本的推動之外,應該更加發揮電影理論批評的引導作用,使其回到電影藝術、美學、內容的分析上來,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炒作與批評。這不僅有利于創作,也有助于提升觀眾觀影水平,讓觀影主體擺脫簡單的輕松娛樂心態,擺脫簡單的非理性消費,引導他們更加理性和多元化消費,培養出能夠欣賞包括《黃金時代》在內的文藝電影的高端觀影群體,這樣電影市場才能更加細化,不同類型的電影都能夠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空間。”看來,唯有如此,中國電影才能真正進入一個多元又健康的“黃金時代”,在創造高票房同時,也能夠贏得更多的口碑和尊重。 |